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2014/6/24「初探穿戴裝置,創意引晴首推 Google Glass影像辨識」

初探穿戴裝置,創意引晴首推 Google Glass影像辨識

摘錄自:數位時代電子報                    2014/6/23
採訪.撰文/陳怡如

以影像辨識技術起家的創意引晴,1個月前首次對外發表Google Glass影像辨識功能。未來消費者在博物館看展時,便能租用Google Glass,透過辨識看到更多作品介紹。

514 日,Google 正式宣布在美國開賣GoogleGlass 開發者版本,市場預估消費者版最快在今年底就能上市。面對這個未來可能大幅改變消費行為,甚至全球產業趨勢的重量級產品,各開發商莫不積極投入相關應用,希望搶得先機。來自台灣的影像辨識公司「創意引晴」,就是其中之一。

4月中,創意引晴才剛對外發表運用在Google Glass上的影像辨識技術,只要將Google Glass的鏡頭對準欲辨識的物體,在1秒內即可辨識成功。這不僅是台灣第一個,在全球更是繼圖像辨識和AR開發商Blippar之後,應用在Google Glass的影像辨識技術。

成立於2008年的創意引晴,以影像辨識技術起家。目前已跟屈臣氏、安麗、讀冊、日本最大的型錄購物公司合作,使用者用手機鏡頭對準產品圖片,便可立即辨識,接著顯示更詳細的產品介紹。創意引晴提供雲端租用方案,依廠商辨識的商品數量收取月費,目前公司年營收約在1,500萬到2,000萬元左右。

看準穿戴式裝置的風潮,創意引晴也在今年1月開始投入,不到兩個月時間便已開發完畢,「先選眼鏡,因為這跟影像辨識最有直接關連。」創意引晴執行長黃俊傑說。

他分析,應用影像辨識的首要挑戰,便是連網環境的問題。過去用手機拍照後,照片先傳到創意引晴的伺服器,系統再依圖片的顏色、外型、字樣進行辨識,處理完畢再回傳資訊,這一連串過程考驗網路速度是否穩定。因此後來創意引晴也開發離線版,將圖資存在手機App裡,加快辨識速度。這次開發的GoogleGlass,就是離線也能使用的版本。

只不過這就接著考驗裝置的運算能力。「手機運算能力沒有電腦好,要辨識得又多又準又快很難。」黃俊傑說。因此團隊不斷在圖像搜尋引擎或資料結構上優化,減少資訊辨識量,確保近一、兩年推出的裝置都能負荷。

優化使用者體驗

此次應用在Google Glass上,除了考慮裝置的運算能力外,最大的挑戰在於使用者體驗。受限於GoogleGlass的既有操作方式,使用者戴上眼鏡後,需先說「OKGlass」才會開始運作,接著滑動進入操作選單,再用聲控方式選擇創意引晴的應用程式,開啟後才能拍照辨識,最後將相關資訊顯示在眼鏡鏡片上。「這是完全不同的使用行為,現在步驟很多,希望未來能優化使用者體驗。」

黃俊傑表示,目前正朝向自動偵測的方式改進,像是透過偵測眼球軌跡,得知使用者正在注視某個物體,就直接拍照辨識,現在創意引晴也正跟Google台灣攜手研究最好的使用體驗。Google Glass不像手機,已經發展出一套行之已久的模式,但這也是機會,你有辦法先提出一套理論跟作法,就能在業界變成領導者。」

至於未來的應用情境和商業模式,黃俊傑認為,由於Google Glass一支售價1,500元美元,折合台幣約45千元,短期內較難普及到一般消費市場,因此初期先瞄準商用客戶。他透露,目前已跟台灣的博物館開始接洽,消費者看展時,可一次性租賃Google Glass,再用Google Glass辨識作品,看到更多介紹,最快78月後就能看相關應用。(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46月號《數位時代》「雲端門市Open!」,全國7-11、誠品等各大書店熱賣中。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4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