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2014/6/18 「以色列採訪後記/不怕衝撞、不尊敬權威、不在乎階級」

以色列採訪後記/不怕衝撞、不尊敬權威、不在乎階級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4/6/17
2014-06-16 Web only 作者:周原

天下雜誌電子報 - 20140618
圖片來源:黃明堂
2009年奧斯卡提名的科幻電影《第九禁區》,描述一群長得像龍蝦的外星人,流浪到南非的約翰尼斯堡。人類政府不知道怎麼處理這些「非法移民」,於是劃出一塊收留他們的土地,稱之為「第九禁區」。

電影影射的是南非遺臭萬年的種族隔離政策。當巴勒斯坦的導遊,帶我們從繁榮的西耶路撒冷,進入位於西岸、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後歸以色列人統治的東耶路撒冷,我感覺來到了第九禁區。

灰塵、水泥和鐵絲網,是我對西岸的印象。路邊的巴勒斯坦小孩,友善地向車子內的我們招手,就像圍牆外的猶太小孩一樣。但不知為什麼,我感到緊張。

我一向認為,不來一趟以色列,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就不完整。我想補充一句。不來一趟巴勒斯坦,對以色列的認識就不完整。

要學的不是制度而是文化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的「戈耳迪之結」該如何解決,確實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最大的挑戰之一。他們對彼此的仇恨,遠超過中國和韓國的反日情結。很不幸,他們之間沒有一片海洋,只有一面九公尺高的圍牆。

當你看到「新創企業之國」以色列的故事,請務必記得,生活在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不懂得樂觀就很難過日子的以色列人,很擅長自我行銷、幫自己說故事。不表示他們在欺騙你。只是有些不太好聽的章節,他們會自動省略。如果生活在酷寒極地的俄羅斯人,是網路鄉民戲稱的「戰鬥民族」,那每天面臨存亡危機,卻想跟大家做生意的以色列人,應該是「行銷民族」。

他們有些東西,我們學不來。這包括二戰大屠殺的陰影,和現在背腹受敵的國際處境。敵人不只想要殺死你,還要殺死你的家人,你的族人,你的整個國家。人活在這麼大的壓力下,會被逼出什麼樣的潛能,我們無法想像,因為我們比較幸運。

也有些東西,我們學得來。但如果只是一知半解、囫圇吞棗,所造成的傷害可能比益處大。這包括他們的兵役制度、創業環境,和那個鬧哄哄、開會像吵架的企業文化。我曾經認識一位台灣老闆,想要仿效這樣的文化,他規定每位員工開會都要發言。他的精神可嘉,但是執行的方法,還是很像台灣人、不像以色列人。

以色列人最可貴的地方,其實我們學得來。但是,需要時間,恐怕要很長、很長的時間。

那就是他們不怕衝撞、不尊敬權威、不在乎階級的社會氛圍。他們不怕失敗、不在乎面子、不斷跌倒又爬起來的自由靈魂。這是一種文化上的差異,從小孩怎麼跟爸媽說話、學生怎麼跟老師說話、員工怎麼跟老闆說話,都看得出來。

因此,一位乳臭未乾的小夥子,敢從常春藤的名校退學,用他在宿舍玩的電腦程式創業,成為13億人使用的Facebook一位年近半百的蒼髮大叔,才敢挑戰搜尋引擎之王Google,開發連矽谷都寫不出來的導航軟體Waze,逼得Google10多億美元把它買下。

這些創業家,為什麼想解決一個別人以為不存在、或已經解決的問題?為什麼對自己有信心,又不怕他的自信是錯誤的?

以色列人用籠統的一個詞,「膽識」(chutzpah),形容這股衝勁。但這其實是他們的文化,所造就的成功故事。

讓年輕人服兵役、為學者建造科學院、幫創業家準備育成中心,這些機制當然很好。但是,別把因果關係搞顛倒了。是因為以色列人敢嘗試、敢突破、敢創新,才逐漸演變出這些機制。而不是因為有這些機制,以色列人才敢創業。

今天,就算沒有兵役、科學院和育成中心,還是會有Facebook,還是會有Waze就如一位受訪的創業家所說,「我們不等待政府,政府還等待我們教育它。」如果想跟以色列看齊,卻只是把它的制度,搬移到我們的文化使用,又怎麼能期待有相同的成果?

多虧於過去幾百年的移民潮、和這個世紀的網路通訊,以色列人的文化,已經散布到全世界。在歐美地區,甚至已經開花結果。亞洲人也會受到影響,這是遲早的事。

問題在於,舊文化的守護者,要當這種新文化的推手?還是阻力?

或許能用美國民謠歌手,巴布狄倫的名曲《變遷的時代》的歌詞作為收尾:

舊有的道路,迅速凋零。
如果你不幫忙,請別擋住新路。
因為,時代總是不斷變遷。

很碰巧,巴布狄倫也是猶太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