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2014/11/29「零碎閱讀時代來臨!Kono為讀者打造少讀真心動體驗」

零碎閱讀時代來臨!Kono為讀者打造少讀真心動體驗

摘錄自:能力雜誌電子報                                2014/11/26
/周怡伶


能力雜誌電子報 - 20141129


創立於2011年的美商知識能(Kono Digital Inc.) 推出數位閱讀APP Kono,打破過去必須在閱讀平台上下載單本雜誌的模式,將雜誌內的篇章結構清楚劃分,分目次讓讀者輕鬆點擊單篇文章,不必在茫茫雜誌海中尋找對味的文章,也不用為了一篇有興趣的文章就得下載整本雜誌。

Kono2012年於iPad上架第一版APP,到2013年跨載具應用,再到今(2014)7月推出吃到飽(all you can read) 服務,囊括9大類虛、實出版商品,其中共有150項雜誌品牌、2千本雜誌數目,全部皆100%授權,且有98%為最新刊物,不僅選擇多元也更新快速。

除此之外,以數位閱讀界的Spotify自居,Kono強調新穎的社群閱讀體驗,讓閱讀不只是閱讀,而是一件輕鬆有趣、隨處可及的事情,讀者甚至可以透過閱讀結交知音,「在數位出版界,除了Kono,這樣的社群閱讀模式在世界各地都還很少見!」Kono創辦人簡旭霆(Stanley Chien) Kono美國矽谷總部透過視訊方式接受採訪時說。

成員分布在台灣、香港、馬來西亞、美國矽谷以及紐約等5地,Kono身為跨國性的新創團隊,3年來經營數位閱讀平台的成績卓越。目前,以華文為主要發展市場,Kono擁有60萬個下載量、25萬名會員、7百萬筆閱讀資料,且在iTunes上躋身全球9國「What's Hot」熱門推薦,亦曾榮登台灣iOS圖書類下載排名Top1/新聞類暢銷排名Top1

解決問題+改變世界=創業

在數位閱讀平台選擇多元,且未有固定獲利模式的情況下,Stanley卻選擇投身創業界,致力探索出最新的數位閱讀體驗,起源得從Stanley的讀書歷程談起。Stanley在台灣出生,國中畢業後便到加拿大念高中並取得大學學位,而後到美國研究所進修,念的都是工程相關科系。研究所畢業後他在國外工作約9年左右,並在2009年回到學校攻讀MBA

總說創業是為了解決問題,而Stanley創業的原因之一,確實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在國外居住的20多年來,Stanley仍維持著閱讀華文書籍的習慣,卻礙於華文書籍取得困難,不是空運運費過高、就是海運費時過長,因此他與朋友一直以來都在尋找合適的閱讀平台。

後來在位於矽谷的網路通訊設備公司Juniper Networks(中文名稱:瞻博網路)工作的那幾年,讓Stanley體驗到一家小型公司從工程師約3040 名,如何成長成為公司總人數超過9千人的大型企業,並且他也實際肩負管理美國矽谷約25人、印度40人左右的責任。

2006年至2008年間, 有正職工作的Stanley更曾實際參與創業,與朋友共同在非營利教育組織從事學習軟體的開發,而事實上,Stanley 對非營利教育的熱誠,也與Kono的創辦有著不可抹滅的淵源。

2010年,Stanley為了史丹佛大學的研究到印度浦那(Pune),融入當地非營利教育組織「Akanksha」,了解如何協助資源貧困的小朋友獲得較好的教育品質,進而改善他們的生活與未來。在印度研究的當下,他深刻感受到,當地孩童在極少資源下生活,仍能保有動人純真的笑顏,令人動容也不禁令人深思,人類快樂的來源是否真正因為資源多寡?更多的物質資源是否能更快樂?

Change people, change organization, change the world.」一句在史丹佛大學聽聞的名言,結合在非營利教育組織中獲得的感動,以及自己以往閱讀經驗的不便,Stanley決定投身於Kono的開發與推廣。從華人世界起步,Stanley希望最終讓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夠重新體驗閱讀的美好,並藉由Kono蘊含的知識力量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

因應零碎閱讀 多不如少

Kono推出後,以「豐富好讀」、「貼心社群」作為主打,積極拓展台灣地區的各大出版商,用戶只要打開Kono APP便可閱讀9大類虛、實出版商品,其中共有150項雜誌品牌、2千本雜誌數目。除了擁有豐富大量的數位閱讀資料,不同於他家數位閱讀平台的地方是,Kono將文章分目次拆篇。用戶若是想閱讀某一品牌雜誌的某一篇文章,不需先下載整本雜誌再找文章,符合現代人多利用零碎時間閱讀的習性。此外,單選文章時用戶可以依照閱讀喜好,選擇PDF或是好讀(採用HTML)模式,而支援各大尺吋螢幕的跨載具閱讀,當然也不可少。

由於Kono囊括虛、實出版品,因此用戶也能夠在Kono上閱讀各家網路新媒體的文章,例如:關鍵評論網、CAREhERINSIDE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愛料理等。特別的是,Kono 編輯會精選這些平台的優質文章,搭配主題編輯成刊物並上架,使得這些平台的文章多了網頁辦不到的篇章結構,集中並精選的方式也讓用戶多了更多選擇。例如,Kono就從關鍵評論網精選了香港學運特刊,讓用戶透過Kono便能了解學運發生的前因後果、影響層面,以及實際現況等。
除了以上的「豐富好讀」之外,Kono還有兩大「貼心社群」功能,亦即「個人推薦」與「字畫像」:

1.個人推薦:用戶在登錄Kono時,便會被要求選擇喜好的文章類別,也可以關注自己有興趣的雜誌,而Kono則可以利用這些資訊,結合用戶在Kono上的閱讀習慣,

演算出個別用戶可能喜歡的東西,每天主動推播「個人化」焦點文章,讓使用者可以快速閱讀適合自己的文章。此外,由於Kono串接Facebook、微博等社群平台,能夠與好友輕鬆交流、關注,成為彼此的粉絲,而當關注對象按某篇文章讚,用戶便更容易看到此篇文章,增加社群閱讀的樂趣。

2.字畫像:當用戶在Kono上看到喜歡的字句,可以透過「字畫像」功能,用圖像珍藏、分享字句,而當用戶跟其他人(不限關注對象)選擇了相似字句,就能夠成為彼此的知音。此外,用戶還可以自由選擇欲搭配的背景,增添分享樂趣,Kono行銷總監張毓純解釋,Kono歡迎各大品牌商或插畫家合作,推出有趣底圖供用戶選擇,且目前已與香港飛天羊駝動畫合作推出系列字畫像。再者,若用戶不主動分享字畫像,也能在「探索字畫像」中看其他用戶分享的字句,也可以按讚、評論,進而點看文章來源。

以上功能的推出與應用,可以用Stanley的一句話帶出其精神,「Kono希望可以帶給用戶更簡單、有趣的閱讀體驗。」

創造用戶與出版商雙贏

Kono的數位閱讀服務,透過個人化推薦等方式,幫用戶用最少的時間找到想看的內容,實為用戶使用Kono的誘因。但是,對於出版商而言,在看不見數位閱讀前景時,堅守內容、不願賣出是常態,也是平台商的最大挑戰。

Stanley解釋,在開發Kono的當下,技術問題並非最大難題,最難的還是在教育出版商這塊。Kono採取的模式是將雜誌化整為零,屬於市場上的先驅,而在出版商害怕改變的時候,就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教育、溝通與解釋。

即便如此,Kono仍具有說服出版商提供內容的武器。由於Kono採取將雜誌拆篇的形式,能夠透過單篇文章的點擊量,了解用戶看了哪些文章、看了多久,甚至也可以在不違反個資法的情況下,讓出版商了解用戶的概括背景資料,更可以即時追蹤文章點閱狀況,以及在同類雜誌中的文章暢銷概況,而這些數據在管理後台都看得到。對此,Stanley表示,「Kono希望在數位閱讀科技的應用中,協助傳統出版產業正向循環。」

除了台灣市場之外,Kono目前已經開始與幾家香港的出版商洽談,Stanley直言,由於香港的出版商不同於台灣,屬於大型集團經營模式(如TOM集團),他們認為自己有能力可以做數位閱讀平台,但是在幾番嘗試後又與Kono洽談,原因就在於香港出版商的內容為「讀者導向」,而Kono可提供的後台資料便是談版權的利基。

跨國布局 讓世界體驗閱讀美好

身為跨國性的新創團隊,Kono的成員分布在台灣、香港、馬來西亞、美國矽谷與紐約5地。Stanley強調,矽谷的新創公司傾向聘僱跨國人才,而這樣的組成方式也是未來的趨勢。由於成員分散在不同地方工作,因此團隊之間的溝通方式就很重要,所幸現今視訊會議軟體發達,只要時間可以相互配合,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問題,「像我就常常要配合台灣時間開會,開完會都要晚上12點了。」Stanley笑說。不過,身為新創公司創辦人,雖忙碌又得要熬夜開會,堅持下去還是因為跨國團隊的種種優點,Stanley分享如下:

1.未來人才不會集中在同一個地方:Kono的聘僱方式是人才取向,哪裡有最好的人才就讓他在哪裡工作。

2.不同的國籍可以激發出不同的火花

3.發揮地域特性:矽谷有最新穎的商業模式與科技新知、創業風氣旺盛、融資容易,適合設立總部;台灣具有優質的華文內容;香港則為Kono下一個欲拓展內容的市場;馬來西亞由於華人眾多,為Kono的第三大市場。

4.擴大國際市場:做國際市場時,需要有了解當地市場的同仁支援。

專注於行動閱讀的Kono,最強調的是「閱讀體驗」這件事。過,Stanley認為,「閱讀不應該侷限在同一個語言,我們想讓文章更容易被世界看到。」而跨國人才的布局與未來發展,則一步步將Kono的願景實現,讓全世界的人都有機會重新體驗閱讀的美好,Stanley接著說,「Kono的模式在數位閱讀界算是創舉,甚至當我們把模式建立起來,也可以跟Spotify一樣,把拆篇賣的模式拓展出去,讓用戶可以看到世界上所有的雜誌。」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411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