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2014/11/28 「負面情緒,讓你更健康、更堅強、表現更好?」

允許自己不快樂       

負面情緒,讓你更健康、更堅強、表現更好?

摘錄自:商周新生活情報 電子報 ~ 允許自己不快樂    2014/11/27

這個世界上,失敗、虛偽、倦怠、遭到拒絕、自我懷疑和討厭的人都沒有辦法避免,因此我們反對把積極正向當成唯一的解答。我們也不認為,身心健康就意謂著生活中越少痛苦越好。事實上,如果我們不願接納人生中無可避免的痛苦,無論是離婚、親人死亡還是工作上沒有得到升遷,這時痛苦就會變成煎熬。當我們迴避情感、身體或人際關係上越來越不適的感受時,煎熬反而會開始形成。

與其努力提升快樂,我們主張要有能力面對所有的心理狀態──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並且適切回應人生的無常百態。簡單來說,這就是所謂的「完整」。面對人生無可避免的挑戰時,如果我們停止無用、不必要的嘗試,不再想要控制負面的思考與感受,我們的表現就可以達到最好。一個完整的人,他的行動會為他所認為重要的事情服務,而這有時候就需要我們善用「黑暗面」的情緒。

科學研究證實,我們通常所認為的負面感受其實可能比正面感受更有幫助。舉例來說,研究指出了以下幾點:

上課聽不懂的學生如果努力解決自己的困惑,在之後考試的表現會比一聽就懂的學生還要好。

一百歲以上的人瑞認為,負面感受比起正面感受,更能夠促進健康和更多的體能活動。

如果警察本身曾是犯罪受害者,在幫助一般的受害民眾時,往往能展現更堅強的毅力,也更積極參與工作。

如果曾隱忍配偶的肢體或言語攻擊,往往更容易遭遇到類似的暴力;相反地,如果不願忍氣吞聲,那麼遭受家暴的比率則明顯降低。

員工如果早上心情不好但下午心情好轉,那麼他們投入工作的程度會比一整天都開心的員工還要高。

研究人員也發現,如果負面和正面的情緒都經歷過,這樣的人提出的點子會比單純快樂的人更有創意,幅度差距達九%。在工作上,挑戰所帶來的壓力似乎也能提升動機。羅納德.貝德洛(Ronald Bedlow)和他的同事做了工作投入程度的研究,並這樣闡述研究發現:

我們主張,如果能承受不同的負面打擊,並且將這些打擊轉化成正面的力量,取得兩者之間的平衡,就具備了調適力。如果盡可能逃避負面經驗,並且壓抑負面的感受,那麼無論是對工作動力還是個人發展都沒有幫助。

貝德洛的研究團隊也強調,關於心理狀態,還有一個重點時常被忽略:心理狀態只是暫時的。人們在談論快樂或是憂鬱的時候,往往假設這是相對穩定的經驗。在現代正向心理學的運動中,談論「可持續的快樂」已經蔚為風潮,彷彿只要打開開關,微笑就可以永遠掛在臉上。

事實上,我們是在不同的狀態之間轉換,有正面也有負面。完整的人願意、也能夠轉換到正面或是負面的狀態,並且在特定的情境之中達成最好的結果,這樣的人往往是最健康、最成功也最優秀的學習者,並且享受最深刻的幸福。我們把這稱之為「二○%的優勢」,因為具備完整性的人不只八○%的時間經歷了正面狀態,剩下二○%的時間也能善用負面狀態的好處。當然這些百分等級不見得精確,但是我們主張,八十比二十是實用的經驗法則,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完整性的概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