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主管的快速成長學:找對的人做對的事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4/10/2
2011-10
天下雜誌出版
作者:郭特利
不管我事先怎麼規劃和準備,眼前的任務,仍然明顯超越我的專業範圍。此刻,我該怎麼面對?以前靠我一個人就能扛起所有業務,但現在既然承認能力不足,我就得找到對的人來幫我。
每個人在職涯中都希望往上爬,但依照管理學著名的「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在登峰的道路上,我們一定會碰到能力瓶頸,甚至一時間,不管怎麼做,就是無法勝任眼前工作的要求。這時候該怎麼辦?事實上,我一開始接手奧圖碼,面臨的就是這種處境。
進入奧圖碼後,我的首要任務說簡單簡單、說難也很難:讓奧圖碼投影機在亞洲市場銷售量成長。一路以來,我都是「超級業務員」,起初以為賣的東西不過從電子元件轉成投影機、從台灣市場變成亞洲市場,新任務看起來難度並不高。
可是深入了解後,卻馬上發現自己碰到兩層關卡:第一,以前我只做B2B的生意,客戶對象明確﹔現在卻是經營B2C消費市場,人人都是潛在客戶。
做B2B的生意,客戶數目不多,我可以逐家拜訪; 經營B2C消費市場,每個人都是潛在客戶,不可能一個一個見面。 光會做業務根本不夠,還得懂通路、行銷,問題是,這些都是我欠缺的核心技能。
第二,我必須掌握的市場,從過去熟悉的台灣,一口氣擴大到日本、中國、印度、韓國……等區域,各地消費者習慣、特性大不相同,我也沒有任何相關經驗。
換句話說,不管我事先怎麼規劃和準備,眼前任務明顯超越我固有的專業範疇,我要怎麼迎戰?
以前光靠我一人,就能扛起業務主力,但現在既然專業跟知識都不足,我知道,我一定要找人來幫忙。
招兵第一部曲:對內重整團隊,留下對的員工
本來,我打算從目前的團隊中尋找大將。說實話,中光電董事長張威儀先前曾私下提醒,他並不滿意目前的人員組成,建議我直接調整團隊。
而我沒有立刻對外大舉招兵買馬的原因,其實是太有自信,以為只要讓我來領導,底下的人就算能力差一點,一樣可以「把牛當馬騎」,慢慢帶起來。
不過,9個月後,我發現自己完全錯了:當人才的缺口太大,這樣緩不濟急。我必須採取更積極的做法重整編制。
記得當時業務和行銷人員加總不到20位,但最後我只留下2位員工。大刀闊釜修剪組織固然會帶來陣痛,但留下對的人、並把他放到對的位置,對我來說卻更重要。現在我的左右手之一,負責韓國市場的韓國業務處副處長張金弘,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張金弘從小在韓國長大,長大後才回台灣念大學,是個韓語說得比國語還好的華僑。在我接手奧圖碼時,發現像他這樣的韓語人才竟然被放去當台灣市場的小業務,反觀另一頭,奧圖碼在韓國市場的業績表現卻長期掛零。
我看他工作很認真,既然韓國市場做不好,為什麼不派他「回故鄉」去試試?所以我大膽問他:「你願不願意和我合作,一起打韓國市場?」
那一年,我們一起在韓國打拼的日子,我到現在仍記憶猶新。
2003年,我到奧圖碼還不滿一年,亞洲就爆發SARS疫情。每次我和張金弘飛到韓國跑生意,兩人都會在客戶門口預先量耳溫,希望讓客戶放心:我們不會帶來病毒。這樣互相扶持,後來竟在韓國一路從零起跳,做到今天是韓國市場投影機品牌的前3名。回頭去看,張金弘實在功不可沒。
花上9個月時間,才「動手」對內調整組織,或許有人會覺得太慢;可是留下張金弘並找對舞台重用他,卻絕對是個非常正確的決定,留對了一個人才,對後來奧圖碼的發展創造了關鍵性的影響。
招兵第二部曲:放膽向業界求才
一面對內「汰弱留強」,另一方面,我也加緊向外尋才。
當然,我沒有忘記以前建立的人脈,很快聯絡上兩位飛利浦老部屬——陳仕翰和王鍾隆,邀請他們一位負責海外業務、一位負責產品管理,基於以前共事的基礎上,他們也很快就答應。
然而要吸引更多強將願意投效,光靠奧圖碼的知名度跟規模,實在非常困難。何況,我連花錢委託獵人頭公司都負擔不起。既然「一般」的方法走不通,我心想,不如另出奇招,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想出的方法很簡單:直接殺進對手陣容,進行「挖角」。
當時我將心目中前10大投影機品牌一一列出,請人資主管分別打電話到每家公司,假裝是客戶,要下單購買投影機,然後請總機轉接給業務主管。透過這種方式找到適合的對象後,再問他有沒有意願和我談談。
這樣前後打了不下10通電話,最後竟然真的有5位願意見面,包括現任奧圖碼中國區總經理謝明遠。當時他任職於另一家日商投影機品牌,就憑一通電話邀約,2003年8月,我們兩人約在公司附近的咖啡廳碰面,在那之前,彼此完全不認識。
一見面,謝明遠就問我好幾個問題,我到現在還清晰記得。
「你們是不是真的想認真做品牌?」他說。
「真的,我們想想扎扎實實的經營,做一個和日本企業並駕齊驅的投影機品牌,」我回答。
「為什麼你覺得奧圖碼可以成功?」他的第二個問題也很犀利。
「我們的母公司,是專門幫一流投影機大廠代工的中強光電,技術沒問題。只要有好產品,有優秀人才建好通路、做好宣傳,我相信我們一定有機會。」
向他分析現況時,我做了個比喻:跨國的3C品牌就像百貨公司,旗下什麼產品都有,但投影機從不是它們的重點。「我們可以用一軍打別人的二軍,總有一天會超越他們。」我更直接地勸說:「雖然我在這行沒多少經驗,但我自許是一流人才,我覺得你也是。」
另外,我也主動分享自己長期在外商的心得。即便待在飛利浦這樣充分授權的外商企業,但真正當上高階主管,發現台灣人要進入決策核心,還是不容易;可是在台商只要表現好,專業經理人就有機會成為「腦」,而非只是當「手腳」。
「我想為台灣投影機產業寫下一頁歷史,證明本土企業一樣能超越日本品牌,你有沒有興趣共襄盛舉?」
沒有籌碼提供高薪或股票分紅,如何打動心中屬意的將才?想起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劉備當時也沒有任何資源,卻還是吸引了諸葛亮、關雲長這些大將願意跟隨他,我相信最終都是憑理念和誠意,才是說動對方的關鍵。
志同道合最重要
我一面誠心描繪公司願景,當然,也同時默默近身觀察謝明遠。那幾天,我密集地跟電話上邀約來的5人面談,謝明遠是我第一個談完後,就決定要延攬的對象。
除了經驗與能力,我更看重共事夥伴的價值觀與個性。當我問他,如何在短時間內建構通路和銷售,他的回答除了和我想法接近外,態度更讓我激賞。業務通常都擅長包裝自己,容易把5分實力講成10分,但謝明遠除了裝扮樸實,當天連領帶都沒打之外,說話不帶一點「膨風」,非常實在。我看得出來,可能他能力有10分,口頭上卻只會講出5分。我欣賞的正是這種腳踏實地的性格。
儘管我對謝明遠「很中意」,但他當時已在那家日商工作7年多,對換工作非常謹慎,我鍥而不捨,後續又和他長談了幾次,他才點頭答應。
在我接手奧圖碼亞洲一年多後,核心團隊終於大致成形。這段時間加入的人馬,直到今天都仍是我倚賴的左右手,我們一起實踐了當初的夢想。
常常有人問我,打造一支成功團隊有什麼秘訣?首先,得先認清自己的「不能」,才能虛心看見別人的「有能」,然後放下身段,誠心以對,讓有能力的人願意加入,成為自己的戰友。
不僅要懂得欣賞對方的才能,為他找到可以發揮的舞台,更要塑造一個值得一起追求的未來。有句話說:「共患難易,同安樂難。」如果部屬不知為何而戰,很難一起打仗,走得長遠。一路上,縱使目標隨環境改變,這個理想一定要始終高懸,這是身為領導者必修的功課。
打從一開始,我邀請夥伴加入時,目標就不只是追求一家公司的營運成績而已,我真正想做的是:「寫下台灣投影機產業的一頁歷史。」這句話是當時的我、現在的我,一直帶著團隊努力的方向,相信也是他們願意一起奮鬥最大的理由。
初接新任務,如何建立自己的班底?
1. 原有團隊若不堪用,就要下定決心換血。
當時花了9個月時間才學到這一課,若換到今天,我會更快也更有系統地評估新團隊的素質,思考哪些是應該重用的人才,哪些應該汰換。
2.「看人」的重點,在個性跟本質。
捲起袖子一起做事,人的本性就會出現,個性契合自然能走得久,這才是選夥伴的重點。
3. 萬一「看錯人」,也要懂得透過後續溝通跟要求來補強。
每找進一個人,當然都希望他是「黑馬」,有了他,團隊跑得更快。但是往前跑的過程中,難免慢慢會發現有人落後,或是跑得沒有想像中快。
如果同仁沒有跟上來,一開始,我會先提供時間和支援,但我也會明白表示:「我不能因為一個人落後,就放慢團隊速度。
如果你跟不上我,跑著、跑著我們中間就會出現第三者(其他更能幹的同仁),以後你的直屬主管就不見得會一直是我。」給他壓力與危機意識,但也同時拉他一把,才能讓「掉隊」的趕上來,大家在同樣的速度上前進……本文摘自郭特利新書《瞄準月亮,至少射中老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