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文熱 純屬假性繁榮?
摘錄自:Career職場情報誌 電子報 2014/10/15
撰文◎凌渡宇
早在2006年6月,《TIME》雜誌就以一篇〈想出人頭地,就去學中文〉(Get Ahead, Learn Mandarin)的封面故事,預示著全球中文學習熱即將到來。「在許多亞洲國家、歐洲以及美國,普通話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必須學習的語言。」文章中引述英國語言學家蓋多爾(David Gaddol)的話。
5年後的今天,海外中文學習持續延燒,據大陸推廣海外漢語學習的最高機構——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家漢辦」)的估計,全球正在或者打算學習中文的人數,可能達到1億人以上。
為了滿足師資需求,中國教育部在原有的各大學對外漢語專業之外,2009年又新增了「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目前全國獲准設立這個新專業的大學,已經有82所。
學以致用比例僅10%
一切看起來欣欣向榮,「教老外中文」似乎註定炙手可熱。然而實情並非那麼單純,去年底,《北京日報》一篇〈我國對外漢語專業本科生對口就業率僅10%〉的報導,一下給對外漢語這個「熱門」科系澆了一大盆冷水。所謂「對口就業率」指畢業生「學以致用」的人數比例,例如理工畢業生去當保險業務員,雖然也屬就業,但就不被列入對口就業率裡面。
換句話說,儘管對外漢語科系的就業率看似不低,但就培養「海外中文教師」這個目的而言,大多數學校的表現都不及格。
既然想學中文的外國人可能上億,為什麼對外漢語專業還會落得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呢?
孔子學院打前鋒 全球推動中文學習
中國對於推動海外中文教學,一直是雄心勃勃,不惜以國家力量來推廣的。早在1982年,21所大學院校在北京語言學院(即後來的北京語言大學)共同籌設「中國教育學會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確定了把「教外國人學中文」這項工作,統稱為「對外漢語教學」。1985年,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4所大學,首先設立了對外漢語專業,此後這個學科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到全國,至今已有285所大學設有對外漢語系,每年招生規模在1.5萬人左右。
1987年,直屬於中國教育部的「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成立,其常設機構就是後來的國家漢辦。1990年國家漢辦開始舉行漢語水平考試(HSK),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中文語言能力考試,迄今已有超過40萬人參加應試。
2004年中國開始推動「國際漢語教師中國志願者計畫」,以對外漢語專業師生為主要來源,選拔人員到海外從事短期漢語教學,目前服務地區以東南亞泰國、印尼、菲律賓等國為主。
也是在2004年,中國在海外中文教學最重要的基地——隸屬於國家漢辦的「孔子學院」成立,統籌在各國的中文教學、教師培訓、教材編制等工作。第一所孔子學院設在韓國首爾,截至2010年底,已經在96個國家地區,成立322所孔子學院和369個孔子課堂(孔子學院一般是附設於各國大學內部,而孔子課堂則附設於中小學,也有以廣播電視形式教學的)。其中以歐洲數量最多,共在33個國家地區設有117所孔子學院,其中還包括了中醫孔子學院、武術孔子學院等特色學院,至今在歐洲共開設了3,000多個漢語培訓班,學員總人數達55,000人以上。
漢語教學儼然「國家大業」
中國把對外漢語當做「國家事業」來推動。國家漢辦主任許琳直截了當地表示:「漢語文化的國際推廣是一個國家戰略,只有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由國家組織一切資源和力量,才能真正托起這一偉大事業。」
然而,這種「孔子學院+志願者」,用國家力量推動海外中文教學的做法,也並不是全無缺點。
首先,由於國家漢辦本身是官方單位,不以營利為目的,近年不惜血本在全世界建立孔子學院,擴張過快過猛的結果,導致虧損嚴重。2010年全球孔子學院營收僅1,600萬美元,還不到當年度支出金額的1∕10。自2004年第一間孔子學院成立至今,總虧損超過數十億人民幣。
另一個問題則與畢業生出路有關。全球691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理應能充分消化對外漢語畢業生。然而,目前對外漢語畢業生能實現「出國教漢語」這一理想的,仍然是極少數;更有甚者,該科系的就業情況似乎每況愈下。
科班背景出身 不敵海外華僑
根據國家漢辦的估計,全球約有1億的中文學習人口,需要500萬名對外漢語教師。這龐大的數字,使得青年學子趨之若鶩,對外漢語在大學入學考試中,名列高分的熱門專業。
「社會上把對外漢語專業說得很熱,當年老爸、老媽幫我查了又查,才報了這個專業。進了大學,老師常誇我們是熱門專業,將來出國教老外,收入高……」去年從徐州師範大學對外漢語系畢業的小印表示,出社會後才發現根本不是這樣,她們全班53人,至今沒有一個能找到「教老外中文」的工作。
2009年《新華日報》曾對南京大學、蘇州大學、徐州師範大學的對外漢語專業應屆畢業生做過調查,發現這幾所學校共236名畢業生中,只有5人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其他人幾乎都學非所用。
對外漢語畢業生就業困難,主要癥結在學科定位模糊,課程設置以中、英雙語能力的培養為主;雖然也會學到語言學、漢語教學理論等課程,還有些學校開設了國際禮儀、中國藝術概論等特色課程。但總體而言,「中、英文都懂一點」就是外界人士對這個專業的看法。
論中文,中文系比較正統;論英文,英文系、外語系的學生又比較專業,對外漢語系落得一個「樣樣通,樣樣鬆」的印象,在找工作時很難展現出獨特的優勢。
教外國人中文,未必輪得到他們。雖然美、日、歐洲流行學中文,但當地華僑勢力龐大,華僑擁有的外語優勢、和對當地的熟悉度,使他們更有機會找到中文教職,中國土生土長的對外漢語畢業生,很難殺進那塊市場。
志願者名義外派 待遇極其微薄
而在中國內地的大學,雖然湧入大批外國留學生,創造了學習中文的巨大市場,但想留在大學任教,至少要有碩士學位,大學畢業生根本沒有機會。而在沿海大城市,固然也有一些教外國人的中文培訓機構,但師資需求有限,無法容納逐年暴增的對外漢語畢業生。
孔子學院雖然遍布世界各地,卻並沒有提供多少機會。中國外派的教師,一般都是經驗豐富的大學或中小學中文教師,對外漢語畢業生多半只能以「志願者」身分過去,每月待遇僅有400~600美元;即使幸運獲選為派到國外的正式教師,在食宿之外,每月待遇最高也只有1,300美元,這收入在先進國家根本只能算「做公益」或者說「做心酸」的。
發達國家機會少、待遇也不如期望,落後國家又沒什麼吸引力,孔子學院對多數對外漢語畢業生而言,只是看得見卻吃不著的大餅罷了。
缺乏權威認證 行業亂象百出
此外,對外漢語教師這個職業,缺乏權威的資格認證,也造成行業生態混亂。原本國家漢辦自1996年起舉辦「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考試,被認為是最有公信力的證書,而對外漢語系畢業生可以直接獲得中級證書,碩士則直接獲得高級證書,學生就業享有極大保障。然而,這項考試於2006年停辦,國家漢辦宣稱要進行考試改革,但5年過去,除了一個不具強制性的「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外,至今新的證書考試連個影子都沒有。
5年的空窗期,民間各式各樣魚龍混雜的證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中最響亮的是所謂「國際註冊漢語教師資格證」,目前在中國內地有許多機構展開相關培訓和考試。但仔細觀察,其主辦單位「國際認證協會」(IPA),是個註冊地在美國、總部卻在北京的民間機構,所發的證書從「國際註冊會計師」、「國際註冊心理諮詢師」到「國際註冊美容師」都有,什麼證照都能發。
雖然不能講「國際註冊漢語教師資格證」是假證書,但確實沒什麼效力可言,缺少官方的背書,光有這一紙證書,是無法教老外中文的。
其他類似的培訓、考試、中介機構還有不少。對外漢語專業畢業的聞欣,在找工作長期無果後,找上北京一家漢語文化傳播公司,對方宣稱能把通過考試的人派到美國等40個國家,擔任「中文教學輔導志願者」。她花了人民幣200元考試,又交了5,000元服務費,結果自此再無下文,再也連絡不上這家公司。
可替代性高 呈現假性繁榮
總之,海外中文學習熱是真的,500萬漢語教師缺口也不假,但卻並不意味著對外漢語專業畢業生容易找到工作。近年來招生擴張太快,畢業生缺乏不可取代的特殊專長,加上沒有官方權威認證,培訓與考試混亂不堪,都使得這些懷抱「海外教師夢」的年輕人,就業之路走得艱難。大陸媒體甚至以「虛火」來形容對外漢語教學的假性繁榮。
「對外漢語專業的可替代性強,中文、外語系都可替代它。」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副主任湯幼龍坦言:「大專院校不能再盲目開設、擴招,有些綜合實力不足的高校,甚至應該停開這一專業,或減少招生人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