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專欄】管中祥:台灣沒有國際新聞?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4/6/3
2014/05/29
作者: 管中祥.
.
前兩天在「當代社會問題分析」的課上,中正傳播系的同學做了一個有關國際新聞的報告(註一),他們選擇台灣和中國傳播科系學各一個傳播科系大二班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雖然都是傳播系的學生,但這兩個班級的同學對於國際新聞的認識有很大的不同。
同學們分別針對國際政治、經濟、科技、娛樂進行調查,調查指出,兩地學生中平常會看國際新聞的比例大同小異,大約都是60%,大部分的資訊來是網路及電視,其中,有幾個調查結果十分有趣。在政治新聞上,中國的學生全都知道美國總統是歐巴馬,台灣只有90%,其中有人以為是布希或希拉蕊;在接受調查的同學中,沒聽過美國「稜鏡計劃」的中國學生有20%,台灣學生卻高達71%。
另一組有趣的對比的題目是娛樂新聞,台灣有91%的同學知道惠妮休士頓過逝的消息,中國學生只有37%左右的人知道。而對於今年奧斯卡典禮頒獎結果,中國有74%的同學知道最佳影片是《自由之心》,台灣則只有57%的同學。
這些同學做了個小結論,他們指出,中國學生在國際政治、財經、科技新聞上,比台灣的學生有更多認識與關心,而在娛樂新聞方面,台灣的學生則展現較高的興趣,也有較強的認知。
這個調查雖不夠嚴謹,但結果並不意外,也反應了部分的事實。執行調查的同學說,兩岸學生會有這樣差異,和台灣與中國的電視台在國際新聞報導的比例和類型有關。
他們實際觀察中國的「中央電視台」在晚間七點新聞聯播中,總共播出45則新聞,其中有14則為國際新聞,佔了總體新聞的31%,而台灣除非特定的新聞節目,新聞台的每日新聞中很少會有這麼高的比例。即使是播出了國際新聞,除非重大的國際事件,台灣新聞台的國際新聞大多是以娛樂及社會新聞為主。
或許,有些媒體會說,觀眾又不愛看國際新聞,基於收視率及獲利考量,製播國際新聞根本是虧本生意,如果要播,就抄抄外電,找一些溫聲感人的小確幸,或者來一些八卦娛樂的內容,或許還能蒐集到一些些收視點數。
這樣的說法也許有幾番道理,但,電視台不願意製作國際新聞,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究竟是因為觀眾不愛看,導致電視台不想做?還是電視台不做,所以觀眾沒得看呢?
觀眾想不想看國際新聞恐怕得要有更明確的調查統計,但我們需要了解國際新聞恐怕不會有太多人否定。
台灣國際新聞的比例的確不高,內容也大多偏向娛樂類型,尤其以電視新聞更為明顯,雖然TVBS的有國際新聞時段,中天、三立、民視也有國際新聞的專題節目,但整體而言,仍然有限,國際新聞仍只是新聞台展示自己多樣化的點綴。事實上,接收外電成本也未必很高,有些國際新聞節目的收視其實並不差,例如,老牌的國際聞節目「文茜世界週報」,雖然在觀點及立場受到不少批評,但卻仍維持不錯的收視,更曾在假日收視率衝到全新聞台第一名
雖然如此,但在台灣仍有不少機會可以看到國際新聞,國內的幾家主要報紙在國際新聞的表現就比新聞台好很多,而在網路時代,我們甚至不必理會電視台在國際新聞的弱化與娛樂化,穿越空間,在國內、國外的網站上看到不一樣的國際新聞。
事實上,許多國際媒體的網站,華爾街日報、BBC、紐約時報、俄羅斯新聞社、法新社、美國之音、NHK、日本共同社、德國之聲、世界外交論衡、金融時報、東亞日報、朝鮮日報、路透社等,都設有繁體或簡體中文版網頁。而在中國,也有網民把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翻讀成中文,更有網友成立「譯者」網站,網站翻譯國際重要的雜誌及新聞媒體。
這些包括亞洲或是來自歐美的網站,不但用自己的語言提供民眾資訊,也透過中文網站服務華語世界的讀者。他們有些是官方媒體,有些是公共媒體,也有商業媒體,來自不同國家,各有自己的立場,但卻能讓我們透過網路認識多元的世界。
除了是主流媒體,華人世界也有許多獨立媒體以不同的角度認識世界的多樣面向。例如, 馬來西亞的當今大馬、街報,或者香港獨立媒體、主場新聞,都是認識華人世界多樣選擇。
而在台灣,也有不錯的國際新聞網站,「全球之聲」 是由世界各地的部落客組成的國際翻譯團隊,超過三百名成員遍佈與全球,透過十五種語言翻譯各國主流媒體忽略的聲音;「地球圖輯隊」則是由蕃薯藤成立的團隊,透過銳利且精準的新聞圖片引導讀者認識世界;而「給台灣人的國際新聞」則是一個收集、分享國際新聞的網站,匯集了幾家國際媒體及本地國際新聞網站的資訊。
雖然,我們可以透過這些網站認識國際的現況與脈動,但台灣還是得有更多自製的國際新聞,畢竟從在地看世界,仍是件重要的事。
【備註】
註一:本調查由中正大學傳播系同學胥楊子、 薛如君、 邰郭平、郭雅璇、王教安、黎彥妏、朱薇樺、陳庭安執行
photo credit:Karen
Horton (CC BY 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