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
又一次反蔣嘗試
摘錄自:大都會文化‧時事歷史報 電子報
-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2014/6/4
★★又一次反蔣嘗試★★
曾在「一‧二八」戰事中英勇抗擊日軍的19路軍,在福建發動了驚天動地的事變。
◆短暫的反蔣政權◆
1932年上海「一‧二八」戰事結束後,蔣介石以「一石雙鳥」之計,調19路軍去福建「剿共」,以達到19路軍與紅軍兩敗俱傷的險惡用心。
1933年6月1日,《塘沽協定》簽訂後第二天,蔣光鼐、蔡廷鍇在福州發表通電,反對蔣介石對日妥協、出賣華北。
受中共關於合作抗日主張的影響和「剿赤」軍事失敗的刺激,19路軍將領逐漸認識到與紅軍作戰沒有出路,放棄了抗日與「剿赤」並行的方針,於10月26日派代表至江西瑞金與中國工農紅軍簽訂《反日反蔣的初步協定》。又由於廣大官兵厭惡內戰、主張抗日,一個人心向背的計畫迅速醞釀生成——發動反蔣抗日運動,組織新政府。
1933年11月20日,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在一片反蔣聲中,呼之欲出。這一天,19路軍將領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聯合國民黨內反蔣派李濟深等,在福州召開大會,發表《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人民權利宣言》。推舉李濟深為人民革命政府主席。
22日,該政權宣告正式成立,李濟深兼軍事委員會主席,陳銘樞為文化委員會主席,余心清代經濟委員會主席,蔣光鼐為財政部長,陳友仁為外交部長,徐謙為最高法院院長,李章達為政治保衛局局長。決定以福州為首都,更定年號為中華共和國元年,以上紅下藍兩橫條中嵌黃色五星為國旗。把福建劃為閩海、延建、興泉、龍汀四省。
福建人民政府先後頒布了《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宣言》、《對外宣言》、《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最低綱領十八條》等政綱,制定了福建人民政府的內外政策。
政治方面,對外提出排除帝國主義在中國勢力,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否定一切帝國主義所訂立之不平等條約;對內主張打倒軍閥,剷除封建殘餘制度,取消黨治,還政於民,打倒蔣介石的南京政府。
經濟方面,提倡發展民族資本,獎勵工業建國,立行耕者有其田,實行計口授田。軍事方面,將19路軍所轄5個師10個旅擴充為5個軍10個師的番號,成立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部,蔡廷鍇任司令,轄兵力六七萬人。
11月26日,福建人民政府即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工農紅軍簽訂了抗日作戰協定。此後,雙方就政治、經濟、軍事、貿易諸方面進行了廣泛接觸。福建人民政府的成立以及一系列舉措,受到各地民眾和海外華僑的擁護,也遭到蔣介石政府的輿論攻擊和討伐。
福建事變發生的當日,國民黨即召開第384次中央政治會議,議決「函國府嚴厲處置」,並通電各省市軍政機關,要求對「閩變」從速處置。
◆無力面對絞殺◆
福建人民政府的「離經叛道」,公開與南京國民政府作對,令蔣介石無法容忍,他再次揮舞權杖,立即採取軍事鎮壓與政治瓦解並重的手段,予以撲滅。
蔣介石自任「討逆軍」總司令,於12月下旬抽調進攻江西蘇區的嫡系部隊10餘萬人,協同以蔣鼎文、張治中、衛立煌為總指揮的第2、第4、第5路軍共12個師和海、空軍等約15萬人,從浙、贛、粵三省分路進攻福建。
日、英等國家,也派出軍艦11艘、陸戰隊400人侵入閩省海域、港口,策應作戰。
李濟深等決定放棄閩北,堅守福州,以11個團分守延平(今南平)、水口、古田諸要點與廈門、馬尾等港口;集中主力22個團於福州附近組織防禦。
12月21日,蔣軍第2、第4、第5路軍分向建陽、浦城、邵武推進。22日起,航空隊連續轟炸延平、古田、福州、漳州等城鎮。23日海軍進入馬江,占領馬尾、長門要塞,封鎖閩江口。25日,蔣軍分別占領屏南、建甌、順昌。
1934年1月5日,第5路軍第36師進攻延平,革命軍據守城外九峰山及東北高地,頑強抵抗,激戰竟日,因寡不敵眾,延平失守。蔣軍乘勝前進,7日陷水口,並包圍古田。10日,廈門因守軍倒戈,淪入蔣軍手中。12日,古田守軍3個團困守無援,被第2路軍第88師繳械。水口、古田既失,福州無險可守。15日,革命軍向閩江以南撤退。18日,蔣軍不戰而入福州。革命軍撤至仙游時,遭第5路軍截擊,遂以一部掩護,主力退據泉州。21日,蔣軍向晉江追擊,進抵漳州。
關鍵時刻,福建人民政府第1軍軍長沈光漢、第2軍軍長毛維壽、第3軍軍長區壽年、第4軍軍長張炎,為戴笠拉攏收買,通電宣布「脫離人民政府,一致擁護中央」。這等於置革命軍於死地。
眾寡懸殊,孤立無援,面對蔣介石的分化瓦解和優勢兵力,19路軍已無招架之功,福建事變終告失敗。
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逃往香港,第19路軍的番號被取消,軍隊被蔣介石改編。
福建事變試圖建立抗日反蔣政權,雖遭敗績,但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是一次不小的衝擊,對後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亦有積極意義。畢竟,民心所向,民意難違,誰還敢繼續冒天下之大不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