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

2014/6/14 「40 歲的哀愁——以本事論英雄?」

40 歲的哀愁——以本事論英雄?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4/6/10
2014-06-05 Web only 作者:洪士灝

天下雜誌電子報 - 20140614
圖片來源:天下資料

等到你步入中年,沒辦法跟年輕人拼耐力和反應速度,要靠什麼呢?我的建議是:想辦法開發你的大腦。一個經過開發的大腦,即使到了40多歲還能夠學習,甚至比年輕時還靈光。

關於作者 洪士灝

本文轉載自洪士灝部落格「只是想寫 Just feel like writing」。洪士灝,台灣大學資工系暨網路及多媒體研究所副教授,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曾任職於加州Sun Microsystems公司從事高階伺服器軟硬體系統架構研發。研究範圍包括:嵌入式系統、行動應用、雲端計算、商務應用、巨量資料分析、資訊安全等。關切台灣人才與產業的未來。

這篇媒體報導「40 歲的哀愁:拼不過新鮮的肝靈活的腦,工程師面臨中年危機」,除了標題訂的浮誇一點,內容頗值得參考。依我到高科技業驚濤駭浪的5年浮浮沈沈的經驗,高科技工程師所承受的壓力,的確是不小。

文章最後說:「大學應及早告知工程學類的學生,技術人的職業生涯樣貌。在校園內先行揭露殘忍的一面,讓他們為前方艱險提前準備。」(這是史丹佛大學教授的建議)

同學們聽見了嗎?我平常告訴你們要好好在學校裡學東西,不然你到職場後就知道了,這不是危言聳聽喔,等到你步入中年,沒辦法跟年輕人拼耐力和反應速度,要靠什麼呢?

除了參考該篇報導中Vivek Wadhwa教授的建議外,我有些基於個人經驗的建議,可以給大家參考。

我的建議是——想辦法開發你的大腦。一個經過開發的大腦,即使到了40多歲還能夠學習,甚至比年輕時還靈光,這是我個人的感覺。

如果學到吸收知識和建構知識體系的方法,學到如何隨時讓大腦對當前的問題感興趣、學會分析複雜問題、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志力,那麼大腦可以一直保持靈光,甚至還有進步的空間;但如果一直做長時間、重複、耗心神又沒學新東西的工作,那腦袋有可能會慢慢糊掉。

我在兩週前為了趕一篇論文截稿日,在開了一天的會之後,連續寫了將近18小時,連我自己都嚇了一跳,因為我更早的時候,應該是做不到這件事。反觀課堂上有些同學,專注力持續不了多久,其實很多是缺乏訓練的關係。

四十多歲了,必要的時候,腦袋還可以這樣用,我想,關鍵之一,是平常讓腦袋保持在運作狀態,隨時在思考新鮮的事;關鍵之二,是平日不要讓腦袋過於操勞,尤其不要太憂鬱;此外,正常的休閒運動是應該要多做的。

話都講到這樣了,如果聽到這段話同學們還是整天掛在網路上聊些言不及義的八卦、心神耗損在那些沒營養的遊戲和影片上,而不好好訓練自己在課堂上的專注力,課堂外蒐集整理知識的能力,利用專題強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話,那到了40 歲時腦袋生鏽,面對中年危機時,請不要怪老師。

其實念博士,就是一種訓練自我學習和開發腦力的過程,如果沒有學到這些,博士學位也只能在重視學位的地方騙吃騙喝。到業界,誰給你考試和分數? 到了40歲,沒有出眾的學習和思考能力,博士學位拿出來也沒有用。是的,高科技業是殘忍的,但也是以本事論英雄的世界。想要有鐵飯碗,還是去考公職吧。

以上這段話,我跟13歲的小孩說過,開發腦力,應該是十二年國教的重要目標,從小循序漸進。我們教育的迷思,在於迷信考試。考試考得好,只代表腦力不錯,不代表腦力有被好好開發。所以我要求他多訓練自己的專注力和分析能力,課本都讀懂了,成績分數不必刻意去求。

我不反對考試,只是不同意以考試作為單一的評量標準。我三十多年前很桀傲不馴,覺得書本東西看懂就好了,書本之外的東西那麼多,所謂學海無涯,何必在準備平時大小考和聯招考試上面投入過多的時間呢?我當時的策略是,自己平常看一堆閒書和研究課外的興趣嗜好,等到國三下和高三下再衝刺,現在回想起來,有點開始發腦力的味道。

我不大喜歡現在的推甄升學制度,我覺得它是半調子,把許多好學生的時間都耗損在平時的考試成績上,也讓許多學生從小養成補習的習慣。一堆學生帶著這些習慣,到了大學還斤斤計較考試和作業成績,上補習班補研究所考試,有時候我看到也只能苦笑。

以上這些話主要是講給一些有志將來想從事高科技研發的同學聽的。我們看到有不少在高科技業的人,靠著自我學習,做出一番成就。

接下來談談高科技的學術界。眾所皆知,資訊電子產業是近五十年成長最快的高科技業,當業界在講40歲的哀愁時,在這個學術領域的我們,如何幹到六、七十歲?當高科技工程師,其實有不少機會在40歲之前大賺幾筆後退休轉做其他行業,在學術界可不行吧?這其中問題還頗大的。

我的博士班指導老師,十多年前把我送走後就退休了,他當時年紀一大把了,但言談中還是充滿了智慧,這就是活到老、學到老、頭腦依舊靈光的例子。有趣的是,我發現國外的教授大都如此,但國內不少在這些領域教授朋友,還不到五十多歲,就開始說老了、累了、拼不起來了。我想,國內教授可能因為工作勞碌、壓力沈重、缺乏休閒運動等因素,比較快「走下坡」。

我認為,教育界如果不正視這個事情的話,會造成將來很多的問題。薪水拿的跟其他領域教授一樣多就算了,日子反正還過得去;但是教學時數長、要做一大堆耗費心神卻有缺乏建設性的雜事、被逼著寫期刊論文在一些地方鑽牛角尖,都是有損腦力的事了。

讀者可能會說,真的嗎?那麼你怎麼還有時間寫這些有的沒的?

各位,我上週去了三趟新竹,耗掉了三個下午。每日勉強抽出時間寫這些和把玩一些科技產品,是讓我腦袋能夠脫離上述那些繁瑣的事的「儀式」,維持對這世界的新鮮感的作法。發表意見和評論,套句孟子的話:「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