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2015/10/9 「部屬總是有聽沒有懂?那是因為你們的思考方式不同」

個人成長

部屬總是有聽沒有懂?那是因為你們的思考方式不同

摘錄自: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2015/10/8
2015-10-06 15:42  整理.撰文 文及元 

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 20151009 - 1




身為主管的你,是否經常覺得你明明講的是中文,部屬卻好像「有聽沒有懂」,交出來的成果總是與你的期待有些落差?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出在彼此的思考方式不同。

日本知名管理顧問細谷功將人們的思考類型區分成「What型」與「Why型」兩大類(參見圖表1):What型思考的人看到的是「直接面對的表象」;Why型人關注的是「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與發生背景」。

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 20151009 - 2

習慣What型思考的人,喜歡維持現狀、遵守既有規則,總是模仿與複製成功經驗,以避免失敗。由於不擅長提問。因此別人說什麼就照著做;解決問題時,答案只求有一個能夠交差就好了。

相反地,擅長Why型思考的人,喜歡突破現狀(但並非不遵守規則),對於成功經驗並非照單全收,而是搭配現況改良應用,相信失敗為成功之母;善於藉由提問進一步思考別人所說的事情,並不會人云亦云。習慣自己主動發現問題、定義問題並且解決問題。

一般來說,部屬比較偏向What型思考,習慣從微觀的角度看事情,容易只看表面、卻忽略背後的意義或真正的原因,處理事情時比較容易見樹不見林。不過,What型思考者的優點是,他們通常會比主管更清楚發生在第一線(現場)的個別現象。

另一方面,主管多以Why型思考,也就是站在整體、長期與策略思考的宏觀立場,思考表象背後的意義與問題的成因,但是比較缺乏來自第一線現場的What型資訊與細節。

細谷以職場中司空見慣的場景,進一步分析上司和部屬之間為什麼會出現溝通落差:

林課長:「小李,你最近怎麼了?訂單很少啊。」
小李:「我很拚命跑客戶,但是現在景氣這麼差,生意實在很難做。」
林課長:「你有仔細聽客戶說些什麼,或是了解他們需要什麼嗎?你該不會去客戶那邊晃兩下就回公司了吧?」
小李:「課長您千交代、萬交代的事,我怎麼敢忘記?就是接不到訂單啊。」
林課長:「是喔?跟客戶聊天,一定要死纏爛打才有用。」
小李:「到底要怎麼做才對呢?每個客戶的個性跟狀況都不一樣啊,而且,我覺得自己很認真在跟客戶聊天。」

林課長雖然沒有直接點明小李的缺失,但是他心想:「我看小李只是問一問客戶『最近有什麼需求嗎?』,客戶說『沒有』,他也不追問下去就回來了。如果我去拜訪客戶,絕對會不一樣。」身為部屬的小李則心想:「這麼認真跑客戶也挨罵,課長都在辦公室吹冷氣,明明早就脫離第一線,就只會在那裡講大道理。」

當然,在現實的職場中,並非所有的主管都是Why型思考,也絕非所有部屬都是What型思考,因此也就增加了上下溝通的複雜性(參見圖表2想要消除主管和部屬之間「溝通不良」的問題,細谷提出以下建議:

1.了解主管和部屬的思考方式不同,造成認知落差,導致雞同鴨講。

2.身為主管,不能只是指出部屬的思考方式太過天真,或是只追究做事不周到的地方,應該仔細問出「第一線」的現場資訊,結合Why型思考的整體觀點,提供部屬建議。

3.身為部屬,應該認清自己思考方式太過注重表面的弱點,將自己直接看到或聽到的現象如實傳達給主管,並且請教主管如何從較高的宏觀角度思考。

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 20151009 - 3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