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辭典
邊際效益 / 邊際成本
marginal benefit / marginal cost
多生產一個商品或服務,能增加多少利潤?
摘錄自: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2015/11/11
2015-11-09 00:00 整理·撰文 韋惟珊
假設你是產品經理,正在思考該把剩餘的100萬元預算,用來生產A產品還是B產品,你要怎麼評估,才能得到最大好處?
《常識經濟學》指出,想做出好的決定,就不能只思考哪個產品的總利潤較高,而是要考量在兩項產品的現狀之上,「多生產一個A/B產品,增加的利潤各是多少?」如果提高A產品產量增加的利潤較高,就應該投資它。
邊際利潤:你能得到的額外好處,比要追加的成本還高嗎?
這種「多一個」的概念,在經濟學裡稱為「邊際」(marginal),像是你要多買一件襯衫、多蓋一間工廠,隱約都會用邊際來思考,只要這個選擇「得到的額外好處」大於「追加付出的成本」,通常你就會決定要「多一個」。額外得到的好處,稱做「邊際效益」(marginal benefit);追加付出的成本,叫做「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而邊際效益扣除邊際成本,就代表每增加一單位產品,你能得到的「邊際利潤」(marginal profit)。對廠商而言,只要有邊際利潤,就應該繼續做產品來賣,直到你無法多賺進任何一點利潤(邊際利潤等於零)才停止。
第二份半價、續杯折扣,因為你多拿一份餐點的滿足感會下降
邊際利潤之所以會變成零,是因為邊際效益和邊際成本並非固定不變。想像一下,你在很餓、很餓的時候,遇見一個小吃攤,掏出500元買了一碗粥,一邊品嘗還一邊覺得真是太好吃了。
這時候,老闆問你要不要再來第二碗,你可能會想,肚子比較不餓了,好像不需要再花500元買一碗粥,就請老闆打個折,吃的時候也覺得好像沒有第一碗那麼美味。當你接連吃進第三、第四、第五碗,肯定不想再花這麼多錢,吃粥的滿足感也大幅下滑。
這就是邊際效益遞減法則:只要手邊同個產品的數量持續增加,你對它的喜愛程度會逐漸下滑。廠商之所以會推第二份半價、續杯折扣的促銷方案,就是知道消費者買了更多產品,邊際效益會隨之降低。
用這個概念來思考研發和改善產品功能,你可以進一步省思追求極致、完美的必要性,畢竟當產品的品質好到一個程度後,大多數消費者可能就分辨不出或感受不到了。拿耳機來說,廠商很努力提升播放音質,一開始顧客會發現聲音變清晰、雜音消失了,但是接下來,就愈來愈少人能感覺到音質的進步。
公司內部的營運現狀,也隱藏了邊際效益遞減法則。例如,人資部門喜歡把培訓課程集中在一整天,認為這樣時間安排比較方便,卻忽略了人的體力和耐力有限,員工可能早上的吸收能力還不錯,到了下午,就因為疲乏導致學習效果變差。想要有更好的學習品質,就該改採用少量多次的課程,或是變換講課方式,累積起來的學習效果較佳。
邊際效益會遞減,邊際成本卻會增加!
相對於邊際效益會隨著產量增加而遞減,邊際成本則會隨著產量增加而遞增。廠商在擴張企業規模時,不只要思考總成本,還要一併考量邊際成本的增減,才能找到最適規模。
全球零售巨擘沃爾瑪(Walmart)在積極拓點的初期,會因為多家零售店面可以共用總部的財會、人資等資源,以及共同採購原料以量制價,達到規模經濟,所以每新開一家店要多付出的成本(邊際成本)會漸漸降低。隨著人員和店數的擴張,組織變得龐大複雜,每個位置都聘到適任者的難度增加,溝通和管理成本也逐漸攀升,使得邊際成本增加。即使採用通訊軟體聯繫,還是可能因為彼此協調不佳,而影響效率。
《我不要當負翁!》提到,想要得到最多的好處,就是要在花錢時思考,「多投資一塊錢,可以帶來多少效益?」想想從「現在」的產量「再增加一單位產品」,邊際效益有大於邊際成本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表示這個決策可以帶來利潤。
情境題:蛋糕利潤好,就讓每個人都去做?
你是個麵包坊老闆,最近發現蛋糕賣得比咖啡好、利潤也比較高,於是打算在烘培器材和工作環境不變的前提下,讓所有員工都轉做蛋糕。結果真的能擴大蛋糕產能,賺更多錢嗎?
結果:邊際效益遞減!
因為所有人都擠在一起,搶空間、搶機器做蛋糕,每增加一個人所帶來的好處(蛋糕量)只會下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